當(dāng)孩子犯錯時,打罵孩子并不能真正的起到教育作用,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,所以家長要對孩子多一點理解和包容,以后再對孩子下手的時候,一定要三思。
家長打孩子后怎么解決
1、安撫孩子的情緒。沒有孩子喜歡被打,而挨打的孩子,他們的心里其實也是很委屈的,甚至是不安的。
在他們看來,爸媽打自己都是在生氣的情況下,而爸媽生氣的狀態(tài)會讓他們內(nèi)心很害怕,害怕爸爸媽媽不再愛自己,孩子的內(nèi)心構(gòu)建的安全感也會出現(xiàn)出現(xiàn)破裂,這樣的“擔(dān)心”會讓他們的精神更加處于崩潰狀態(tài),自然哭鬧就不會停止。
而爸媽如果在打完孩子后,能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,哪怕只是輕輕的抱抱孩子,這樣的行為也會讓孩子知道其實你還是愛著他,這就會給孩子極大的安慰,他們的情緒也能盡快平靜下來,停止哭鬧。這可比把孩子丟在一邊,任其自生自滅的好。
2、給孩子講明打他的理由。做一件事情,總得需要理由,爸媽自然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打孩子,肯定是孩子的一些行為習(xí)慣出現(xiàn)了錯誤。如果爸媽在第一步孩子還在哭的時候,告知孩子挨打的理由,孩子是根本聽不下去的。所以,爸媽必須在孩子心緒平穩(wěn)的時候再給孩子講明被打緣由。
給孩子講明為什么他會挨打,他錯在哪里了,那樣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,爸媽的那頓“打”也就是有價值的。
3、訴孩子應(yīng)該怎么做。孩子意識到錯誤,只是爸爸媽媽的打孩子起到的初級效果,而真正的教育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該怎樣做。在告訴孩子的錯誤之處后,爸媽一定要告知孩子,正確的做法是什么,提醒孩子下次再出現(xiàn)相同情況,一定不要再有錯誤的做法。
因為孩子的心智還不足以知道怎樣的做法是正確的,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出正確的應(yīng)對措施,這就需要爸爸媽媽給予及時的適當(dāng)?shù)囊龑?dǎo)。
家長總是忍不住打罵孩子會造成哪些后果呢
1.讓孩子變得懦弱、自卑。家長經(jīng)常打罵孩子,家庭常處于緊張、壓抑的氛圍中,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(fā)育,易讓他變得膽小、自卑。
2.疏離親子關(guān)系。打罵的效果看起來有效,但只是暫時的,它會逐漸疏遠(yuǎn)親自關(guān)系,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,也就是“被打皮了”,反而不利于管教。
3.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。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,如果家長脾氣暴躁、動不動就吼罵孩子,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變得脾氣暴躁,無法與人好好溝通。
家長要是打了孩子,可以這樣補(bǔ)救
1.及時跟孩子道歉。不管孩子做錯了什么事情,都不應(yīng)該用打罵的方式,要是家長打了孩子的話,就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響,孩子雖然年齡小,但也是愛面子的,家長這個時候要及時的跟孩子道歉。
等孩子原諒家長,心情也平靜下來之后,這個時候,家長就可以跟孩子坦誠溝通,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。
2.帶孩子去玩。其實小孩子并沒有大人那么復(fù)雜的思想,要是被家長打了之后,孩子可能是會有不滿意,但是這是短暫的,要是家長這個時候想要緩和和孩子的關(guān)系,可以帶著孩子出去玩,在玩耍的時候,這些不高興的事情,孩子都是能夠忘記的。
3.放下家長的身份。很多的家長在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的威嚴(yán),習(xí)慣用控制的手段來對待孩子,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對的,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對的,要是打了孩子之后,家長應(yīng)該要放下自己的身份,可以從內(nèi)心方面尊重自己的孩子,不能用一種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,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的。
4.跟孩子友好的溝通。孩子做錯事情確實是不對的,家長教育孩子也是對的,但是通過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,那就是不對的了,有時候,孩子做錯事情了,家長可以和孩子友好的溝通,這樣的話,孩子更加可以聽得進(jìn)去。